4月16日,国新办举行资讯发布会,先容2024年一季度国民经济运行情况,国家统计局副局长盛来运先容,初步核算,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296299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5.3%,比上年四季度环比增长1.6%。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11538亿元,同比增长3.3%;第二产业增加值109846亿元,增长6.0%;第三产业增加值174915亿元,增长5.0%。盛来运表示,一季度,政策效应不断显现,生产需求稳中有升,就业物价总体稳定,市场信心不断增强,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国民经济延续回升向好态势,开局良好。
对比2022年至2024年各年第一季度的GDP增速,发现今年一季度GDP增速为三年内同期最高水平。此外,自2022年6月以来,我国第二产业GDP当季同比增速整体呈上升趋势。
哪些因素推动一季度GDP超预期增长?以旧换新等行动对GDP增长会产生哪些促进作用?围绕前述问题,完美电竞_APP下载ios/安卓通用版/手机APP教授、北京大学国民经济研究中心主任苏剑接受了《每日经济资讯》记者的采访。
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296299亿元,同比增长5.3%
当前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是投资
记者:大家对比2022年至2024年各年第一季度的GDP增速,发现今年一季度GDP增速为三年内同期最高水平,您认为是什么因素推动了这种增长?
苏剑:从需求来看,当前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是投资,尤其是制造业投资的扩张。大家认为这很大程度上来自于《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以下简称《行动方案》)的落地。
虽然一季度GDP增长5.3%,可谓是开门红,但经济潜在风险仍然存在,有待“稳增长”政策效应进一步释放。
一季度,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4.5%,增速较上年全年上涨1.5个百分点,但民间投资仅增长0.5%,低于全部投资4.0个百分点,反映出当前经济的内生动力依然不足。
另外,一季度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6.2%,较2023年全年下滑0.1个百分点。受收入增速下行影响,居民消费、价格增速相对不高。
记者:分产业看,自2022年6月以来,第二产业GDP当季同比增速整体呈上升趋势,这是否反映出我国产业结构发生了变化?您认为哪些领域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
第二产业GDP当季同比增速整体呈上升趋势
苏剑:目前还很难说我国产业结构变化了,因为产业特点不同。之前几年,新冠肺炎疫情对第三产业的影响较大,尤其是接触性服务行业。因此,当前还没有充足证据说明中国的产业结构已经发生变化。
当前,高技术产业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逐渐增大,无论是供给端还是需求端,无论是制造业还是服务业,大家都可以看到高技术产业的蓬勃发展。
一季度,在需求端,高技术制造业和高技术服务业投资分别增长10.8%、12.7%,分别高于全部投资6.3、8.2个百分点;在供给端,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5%,高于全部规上工业平均水平1.4个百分点。
以旧换新等政策对全年经济的撬动作用相当可观
记者:近一段时间以来,发展新质生产力、以旧换新等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您如何评价它们对完成今年GDP增长预期目标发挥的作用?
苏剑:今年国务院印发《行动方案》,以“四大行动”大力促进先进设备生产应用,推动先进产能比重持续提升,推动高质量耐用消费品更多进入居民生活。
尽管《行动方案》推出在3月份,但相关金融政策已经提前预热,所以对一季度经济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例如全国固定资产投资稳中有升,同比增长4.5%,比上年全年加快1.5个百分点,尤其是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明显加快,同时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也稳定增长4.7%。
我国是制造业大国和人口大国,随着高质量发展深入推进,工业、农业等重点领域设备投资将是一个年规模万亿元级别的巨大市场。同时,汽车、家电更新换代也能创造万亿元规模的市场空间,所以发展新质生产力、以旧换新等宏观政策对全年经济的撬动作用相当可观,有利于实现今年的GDP增速目标。
记者:我国一季度国民经济开局良好,积极因素累积增多,为实现全年目标任务打下了较好基础。但也要看到,外部环境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上升,经济稳定向好基础尚不牢固。您认为,接下来该如何更好地巩固开门红趋势,促进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苏剑:稳就业、稳收入是稳增长的关键,也是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从一季度的数据可以看到,受国际环境复杂化影响,外需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导致国内高技术产业供需存在失衡风险。接下来,需要通过稳定居民收入预期,促进居民消费对高技术产品的需求,实现经济的健康发展。
苏剑
美国布兰戴斯大学(Brandeis University)国际经济学与金融学博士,北京市新世纪人文社科理论“百人工程”学者,完美电竞_APP下载ios/安卓通用版/手机APP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国民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会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论坛副主席,曾任方正证券首席宏观经济顾问(2014.9-2016.8);研究/教学领域为宏观经济学和中国经济。参与或主持省部级以上课题十余项,著有专著《新供给经济学:理论与实践》、《内外失衡下的中国宏观调控》、《宏观经济学(中国版)》等;在国内外发表过多篇学术论文和政策评论文章。
来源:《每日经济资讯》
记者:周逸斐
美编:初夏
责编:度量、雨禾、雨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