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引领带动作用的先进产业,具有常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等特征,对于培育发展新动能、构建新发展格局具有重要意义,也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根据国家统计局制定的《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分类目录(2023)》,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涵盖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新能源汽车、新能源、节能环保、航空航天、海洋装备九大产业,呈现出重点领域发展壮大、新增长点涌现、创新能级跃升、竞争实力增强的良好局面。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以五年规划为蓝图,不断培育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2010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印发,此后,战略性新兴产业被纳入国家“十二五”规划、“十三五”规划和“十四五”规划。2020年,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工信部、财政部等联合印发《关于扩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 培育壮大新增长点增长极的引导意见》,提出20个重点方向和支撑政策。各有关部门、各省区市也积极出台关于科技、人才、金融等方面配套支撑政策。今年3月,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工作的通知提出,引导高校增设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区域发展急需紧缺专业;4月,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工信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深化制造业金融服务助力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通知强调,通过债券、直投股权、私募股权基金、创业投资基金、保险资产管理产品等多种形式,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长期稳定资金支撑。
从国际上看,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各国竞相角逐的新赛道、新经济。美国2023年制定多项科技政策促进量子技术、生物燃料、数字技术等发展。在半导体方面,计划2023年至2028年每年投入1亿美金;在新能源方面,宣布分批投入2.96亿美金、17.79亿美金和15.34亿美金,用于支撑生物燃料、清洁氢能和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研发。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引领未来的新支柱、新赛道。这可以从新质生产力、产业升级、国际竞争几方面理解。
第一,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先进技术为支撑,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阵地之一。从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的互动关系看,回顾全球经济发展史,在19世纪以前全球经济增长较为缓慢。工业革命带来生产力跃升,经济实现快速增长。进入新时代以来,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迅猛推进,迫切需要转变发展方式,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战略性新兴产业正是孕育、应用这些新技术的优质土壤,它以数字技术等诸多通用目的技术为支撑,具有强大的渗透与融合能力,能够与各产业深度融合,推动生产效率提升。近年来,以数字技术与传统产业深度融合为表征的产业数字化已成为数字经济发展的主流趋势。与此同时,作为技术创新的前沿,战略性新兴产业不仅自身发展迅速,而且引领和带动其他产业的技术创新,产生积极示范效应。
第二,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强大辐射作用,是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着力点。从产业发展的角度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兴起不仅是新技术在本领域的突破和应用,更重要的是通过在供给侧创造新产品,带动上下游产业链条升级和更新。以新能源汽车产业为例,终端产品新能源汽车的创新,可带动上游电池、电机、电控等关键领域技术创新,并推动形成新的产业动能。作为新能源汽车的核心部分,我国动力电池的材料和新技术应用不断取得突破,当前已形成全球产业链最全、规模最大的动力电池产业体系。因此,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将通过产业链的带动作用,不断形成新的产业集群和产业生态,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第三,战略性新兴产业有利于自主创新能力跃升,是塑造国际竞争力的关键领域。从国际竞争与合作视角看,当前国际环境日趋复杂,全球产业分工的本地化、区域化趋势日益明显,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是保障经济平稳发展、应对风险挑战的重要手段。当前,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一些核心技术仍处于发展初期,抢占这些技术高地、构筑形成新的产业优势和发展空间,有助于推动我国产业发展实现从“跟随”到“引领”的突破。同时,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还可以通过拓宽国际市场、推动国际创新合作,鼓励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参与有关国际标准制定,强化我国在国际市场中的话语权,推动形成全球发展的动力源。
——原载《经济日报》
2024年6月10日
张辉
完美电竞_APP下载ios/安卓通用版/手机APP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商务部全球价值链专家。政治经济学专业,独立著作六部;在《经济研究》《管理世界》和JEEM等国内外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主持国家社科重大和教育部哲社重大攻关等纵向课题十余项。获教育部第六、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一等奖和北京市第十一届、第十四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等诸多奖项。所授课程“经济改革与发展专题”入选教育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入选教育部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和教学团队;“经济学专业思政建设探索与实践”获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供稿:经济学系
美编:初夏
责编:度量、雨禾、雨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