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6日下午,经济学院党委“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集中学习研讨会在经济学院305会议室举行。北京大学主题教育第四引导组副组长陈丹、联络员王纬超出席会议,经济学院党委委员、行政班子成员、教职工党支部书记、教职工代表参加研讨会。会议由院党委副书记王宜然主持。
本次集中研讨的学习重点是《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习大大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2014年5月4日)》和《习大大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2018年5月2日)》两篇重要文献。参会人员结合自身工作经历与教学感受,深入交流探讨了学习体会。
首先,经济学院院长董志勇教授分享了自己在座谈会现场聆听总书记重要讲话的经历与感受。他强调,总书记对北大师生寄予关心与厚望,培养什么样的学生是经济学院全体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目前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成长于网络社会,具有极强的信息采掘能力,而教师言传身教的重要性则相对下降,学院全人培养目标造成了一定困难。全体教师要以本次主题教育为契机,积极思考交流解决方案。
随后,参会人员根据习大大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结合自身工作经历与教学感受,就当代大学生的个性特征、心理状态以及在学生培养过程中的经验和困惑进行了分享交流。
李连发结合近年来专业分流与课堂反馈的实际指出,近年来学生呈现出一些功利心态,如何向学生传递价值观并使学生乐于接受是老师面临的突出问题;锁凌燕指出,学生的价值观在高中时代多已形成,大学老师往往处于被动地位。学院将通过开学典礼、素质拓展等方式努力实现全人培养目标;张亚光结合经济思想史的专业研究,分享了自己对于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精神和价值观、中华民族在世界历史中的地位、办好中国的世界一流大学必须要有中国特色等问题的理解;吴泽南表示,目前学生心理问题多发,原因可能在于目前学生进入校园后的心理落差以及试图挑战并建立规则、过于关注细节的思维方式有关,建议通过历史教育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周建波指出,价值观渗透的缓慢性与学校对老师、对学生要求的紧迫性的冲突导致了矛盾,学生经历过少、希望值过高往往会引发情绪波动,老师要在价值观培养和教学之间实现平衡;李虹结合自己培养学生的实例,指出学生价值观形成与自身经历和环境有很大关系,单纯的说教可能未必使学生感同身受,可能需要学生自身亲历、经历挫折才能有调整;郑伟表示,老师在教育学生之前,首先要思考老师自身要立何种德、做何种人的问题;夏庆杰分享了牛津大学、剑桥大学等高校建立辅导员制度和强制要求学生参加小组讨论的经验,建议从制度上对学生培养加以完善;王建华表示,价值观不是短期形成的,大学阶段老师要做的更多是从科学思维角度进行纠正,告诉学生如何去全面认识事物,并分享了自己在教学过程开展“课前小话题”活动的经验;王宜然先容了目前学生在大学阶段遇到的种种问题,指出学院将通过学生党建等方式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在立德树人方面下苦功夫、真功夫,让学生在学以致用的同时成长为一个大写的人。
北京大学主题教育第四引导组副组长陈丹表示,经济学院主题教育工作组织动员充分,许多党外教师也参与到了学习交流中来。同时,本次学习教育也是一次民生工程,希翼实现为民服务做表率的目的。本次学习活动重在谈问题、抛问题,起到了良好的效果,未来将通过各种方式实现问题的解决落实。联络员王纬超也对经济学院的主题教育工作予以肯定。
作为经济学院党委“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重要环节,本次研讨会通过对习大大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的学习交流,加深了参会人员对总书记关于教育工作重要论述的理解,引导参会人员思考如何实现教学科研与全人培养的有机结合,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
供稿 | 党委办公室、梁义钦
美编 | 豆荚
校对 | 阿布、禾禾